文/陶思阅 尹倩芸
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地处西藏南部,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一条通道,也是南亚通往西藏的要道。年楚河流经而过,丰沃水土孕育了“西藏粮仓”,也沉淀出深厚的文明。
江孜为人所熟知,多源于电影《红河谷》中那段英勇抗击英军入侵的历史。如今,这座小县城正被一种古老的毛织布带入国际视野。
这块布名为氆氇。
藏地毛织瑰宝的传承之困
氆氇源于藏语音译,和“普鲁”同音,是藏族传统毛织品,用于缝制藏装、藏帽、藏靴等,相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
江孜县所产的“谐玛氆氇”是氆氇中的上品,取绵羊脖颈下14.3-14.9微米的细软毛为原料,通过传统机器手工纺织、着色等多项工序制作,耗时一周以上方可成品。
2009年,“江孜谐玛氆氇编织技艺”就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鲜为人知的是,氆氇传统织机效率低下,花色形制千年不变,市场反应冷淡,匠人收入微薄,日薪仅几十元,氆氇技艺在走过千年后,一度面临失传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