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九月初的深圳,湿热仍未散去。
会展中心人潮涌动,张婧握着一叠跨境电商宣传册站在人群中,耳边传来“海外仓”“供应链”这些陌生词汇。她有些恍惚——两个月前,她还在讲台上教日语,两个月后她已经不是老师了。
高考铃声响起时,她还在办公室将学生的照片做成视频。视频最后,她用日语的“剧终”为这段时光收尾。
一个月后,她的教师生涯因为日语考生的生源不足而结束。
在另一个城市,莉至的社交媒体账号不断收到新留言:“学姐,日语毕业还能做什么?”“好多学校撤销日语专业,会不会一毕业就失业?”“求指条明路……”
9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宣布,自2026年起停招外国文学(韩语类)研究方向学生。七月,河北大学表示拟停招英语和日语口译硕士。
莉至平静地翻看这些留言,仿佛看到几年前同样迷茫的自己。
她和张婧一样,都被推到了教育转型与行业变迁的交叉口。她们曾经笃信,“语言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但现实打破了这份确信:技术迭代的脚步远比想象中的快。
当AI全面进入翻译场景,不仅是沟通的形态被重构,市场对语言人才的需求逻辑也被改变。
“光会语言不够”
在过去七年里,90后张婧接连经历现实的三次“重击”:刚毕业在家乡找不到工作;辗转武汉、深圳漂泊求职;后来,连工作也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