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篇中,我们了解到卫星如何利用特定波段穿透大气层拍摄地表。然而,地球从未静止——从早晨到夜晚、从四季更替到灾害突发,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植被在生长,江河在流动,城市在扩张,大气在翻滚。这些持续变化的细节,都需要卫星“反复观察”才能记录下来。
过去,我们靠的是地面拍照、航空摄影或实地巡查。但是,这种记录方法往往滞后、局限、代价高。而如今,遥感卫星就像“天上的摄像机”,悄然记录着地球的动态变化,一张接一张地拍下“连续剧”般的影像,为科研、农业、城市管理、应急响应提供关键依据。
但地球面积庞大,约5.1亿平方公里,天气多变,地形复杂。卫星如何做到“天天拍、张张清”,并捕捉到细节变化?这背后依赖的是一整套高频成像技术和观测体系的支撑。
卫星的重访周期:多长时间再次拍摄同一区域?
要想做到“连拍”,关键在于重访周期,也就是一颗卫星多长时间能再次拍摄同一个区域。早期的遥感卫星,重访周期约为16天一次;如今,中国的“高分一号”通过部署多颗同型号卫星组成“星座”,将重访时间压缩到每天甚至数小时一次。
高分一号卫星系列包含四颗卫星,该系列的首颗卫星于2013年发射,随后在2018年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了同款的高分一号02、03、04卫星。该系列卫星搭载了两台2m分辨率全色和8m分辨率的多光谱相机,四台16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可以实现对全国任意区域每天至少一次成像。卫星多、轨道密、配置巧,这种星座编队就是地球“动态观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