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可控核聚变工程化与商业化战略进入新阶段。从国家战略上来说,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投资三步走规划正式成型:短期强化半导体与AI领域,中期以雅江水电站等超级工程推动基建升级,远期则押注可控核聚变的能源革命争夺科技主导权。 现在可控核聚变主要分为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类,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磁约束路线的托卡马克和仿星器以及惯性约束的激光聚变和Z-箍缩四条技术路线。两种约束方式的不同代表了可控核聚变在约束时间和密度之间的权衡。 其中托卡马克路线因工程成熟度最高成为全球主流,而在这个领域中国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环流三号”装置于2025年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与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里程碑,距离“能量增益Q>1”的目标越来越近;“东方超环”装置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创造新世界纪录。 相比之下,美国国家点火装置虽在2022年实现激光聚变点火实验,但四次实验只是其释放能量大于单次驱动的激光能量,但远小于整个系统的消耗电能。而且激光可控核聚变路线在原理上更侧重军事应用,同时在低成本生产点火靶丸和激光高频驱动上面临挑战,商业化路线不如托卡马克明晰。 尽管宣传重点不同,中美在各技术路线均有布局。中美对于不同技术路线态度上的温差其中部分原因来自稀土。中国拥有稀土资源优势,未来有望在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路线上实现领先,而美国部分企业近年来则更加侧重宣传不依赖高性能磁铁的惯性约束路线。 现在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已挣脱“永远50年”魔咒。根据我国路线图,2035年将建成的聚变工程实验堆有望在建设完成初期实现100~200MW的聚变功率输出,在2050年前后并网供电。同时随着民间资本加速涌入,初创可控核聚变公司能量奇点有望在20
现在的可控核聚变,还有“永远的五十年”这个魔咒吗?
观察者网16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