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消息, 作家雅各布·德雷尔(Jacob Dreyer)日前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生物科技产业正快速崛起。凭借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中国已在全球医疗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上海近郊的无锡,一座蓬勃发展的中心正在塑造中国产业的未来。这里聚集了大量工厂和实验室,全球企业在此研发和制造药物时所展现的速度与成本优势远超其他地区。尽管面临美国关税威胁,无锡生物医药产业仍逆势增长。自今年1月以来,相关生物科技类股票涨幅已超60%。
与欧美聚焦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不同,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重点在于加速产业化和压缩成本。通过优化药物研发、测试和生产的全流程,中国企业能以更低价格提供基础性药物。这些产品虽非“颠覆性疗法”,却是全球数百万患者日常所需。
药明康德堪称中国生物科技模式的一个缩影。它提供从药物发现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客户既包括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本土药企,也涵盖辉瑞、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国际巨头。据估算,美国市场约四分之一的药物,其研发环节都与药明康德有关。
中国之所以能提供低价药物,关键在于本土生物技术公司能够比美国同行更快速地测试和生产药物。起初,美国生物技术巨头似乎对此乐见其成:通过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中国公司,它们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尖端研究。
然而,这种局面可能很快改变。在中国政府支持、人才储备、庞大临床数据、高效医疗体系及国际合作的加持下,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正快速逼近美国水平。美国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今年4月,国会两党委员会建议未来5年至少向生物技术领域投入150亿美元,以与中国竞争。与此同时,旨在切断美国机构与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合作的《生物安全法案》等提案也已出台,该法案去年已在众议院通过。
美国生物科技产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