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王冬 陈子帅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编者的话: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8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和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来自全球的“钢筋铁骨”运动员们在此展开竞技。今年以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通过竞技赛事加速技术迭代:从半程马拉松到搏击擂台,再到足球赛场,高强度比赛成为检验产品性能的重要舞台。国内赛事的蓬勃开展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的进步,更推动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走进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现场,直击“运动员们”的精彩竞技,与行业人士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阶段、中外发展路径差异、未来应用场景以及出海挑战等。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500米决赛现场 (IC photo)
从打乒乓球到火星探测
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奥林匹克”赛场上,来自16国的280支队伍、500多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比拼田径、足球、舞蹈、拳击等体育项目。与此同时,搬运货物、分拣药品等适用于工厂、仓库、医院和酒店等应用场景的专项竞赛也在考验人形机器人的“劳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