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的春天,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三级技术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办公桌抽屉里悄悄展开一叠草稿纸——那里藏着他关于光的本质的革命性思考。这位26岁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他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将掀起一场改变物理学根基的暴风骤雨。
在这篇被他本人唯一称为“革命性”的文章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颠覆百年的假说:光的能量在空间中并非连续分布,而是由不可再分、局限在空间各点的“光量子”(后称光子)组成,每个光量子携带能量E=hν(h为普朗克常数,ν为光的频率)。
这一观点如同投进平静湖面的巨石,直接挑战了统治物理学百年的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动摇了光作为连续波动的根基。
1927年,爱因斯坦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索尔维会议上的合影,第一排中间为爱因斯坦(图片来源:Wikip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