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周悦
叠衣服,是千寻智能教机器人做家务的第一课。
在北京海淀的一栋写字楼里,采集员坐在机械臂前,夹起、对齐、折叠、放下——每个动作要重复上百遍,只为让机器人学会“像人一样”进行家务劳动。
在北京的不同区域,类似的训练正同步展开:向西,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上百台机器人在“九年一贯制”训练区与“机器人大学”场景区中,学习开门、拿取物品、插花等动作;向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北京亦庄”)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北京人形”),则将厨房、客厅、超市、加油站等空间1:1复刻,打造沉浸式的采集工厂,整栋楼里分布着数百台左右数据采集本体,包括人形、轮式、机械臂等。
经济观察报走访发现,北京多家企业与机构已布局数据采集中心,包括智源研究院、银河通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星海图与千寻智能等,规模从三四十人到上百人不等。
当前,具身智能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技术探索阶段,路线多元,但一个共识日益清晰: